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钦廉传统文化简议(转)

钦廉传统文化简议(转)

关键词:北海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北海在线
  • 电 话:0779-2224249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beihai.ccoo.cn/
  • 感谢 gxbh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928

   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

       钦廉是指沿北部湾的今北海、钦州、防城港三市(不含上思县),历史上长期作为一个行政区域,经济文化一体性非常强,又与湛江、海南等周边地区有着共同利益。钦廉自汉初置合浦郡,一直是岭南地区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军事中心之一,故址位于今浦北南部与合浦交界的泉水镇旧州南流江畔,辖地范围东以粤省开平、恩平为界,西至东兴与越南界,北自容横二县以南,南括琼崖海岛之滨,当时“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,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”,进而加速南越王化。此后,不论是南朝的越州(故址在今浦北南部坡子坪)、唐朝廉州(故址在原合浦郡城),还是大梁之安州(隋改为钦州)、黄州(在今防城港境内)等郡府,以至钦廉故地反复易名而辖地步步缩小。可是,持续两千年的汉人大规模南移,直到明清、民国而建国初期隶属广东的六百年间,所明朗化的历史脉络,最终确立钦廉的文化性质。钦廉传统文化是岭南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粤文化以汉族三大民系广府、客家、潮汕文化为主体,其中还兼顾着南方沿海的疍家文化,又有古骆越族后裔的壮、黎、京诸少数民族文化元素,以及舶来的世界三大宗教文化,在北部湾地区并存,从而绽放出独特的文化色彩。如以农耕、海洋、都市三大文明特征而细化出来的航海文化、丝绸文化、南珠文化、商贸文化、军旅文化、风俗文化、流放文化等等,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,经过长期的人文历史交融,而繁衍出如此璀璨的文化内容,显示着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。
- k7 J, f8 w1 T; s
      一举航海文化。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,对于这个观点,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,合浦与广州、泉州、宁波等古代海港存在颇多争议。然而,《汉书·地理志·卷二十八》清晰地载曰,“自日南障塞、徐闻、合浦船行可五月,有都元国;又船行可四月,有邑卢没国;又船行可二十余日,有谌离国;步行可十余日,有夫甘都卢国。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,有黄支国,民俗略与珠崖相类。其州广大,户口多,多异物,自武帝以来皆来献见。有译长,属黄门,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、璧流离、奇石异物,赉黄金杂缯而往。所至国皆廪食为耦,蛮夷贾船,转送致之。亦利交易,剽杀人。又苦逢风波溺死,不者数年来还。大珠至围二寸以下。平帝元始中,王莽辅政,欲耀威德,厚遗黄支国,令遣使献生犀牛。自黄支船行可八月,到皮宗;船行可八月,到日南、象林界云。黄支之南,有已程不国,汉之译使自此还矣。”从史料可知,这支由黄门的宦官代表朝廷组织的庞大船队,在当时是与敢于冒险的“应募者”商人一同出海远洋的。此前,在西域陆路受匈奴袭扰遇阻的不利情况下,故武帝决定在“南滨大海距交州,固两粤之蕃控蛮夷之襟要”的合浦开辟海路,以延续帝国对奢侈品的需求。大汉船队从合浦港使出(汉代合浦港位置迄今也存争议,一说是现合浦县城的西城区,二说现南流江出海口附近,三说今合浦县城西南处,四说在今浦北旧州南流江畔,补充一点,汉时海陆与今有较大出入),乘季风沿海岸线往西南下,经马来半岛、苏门答腊岛,进缅甸萨尔温江入海口、蒲甘城悉利、那悉林,过印度康契普拉姆、斯里兰卡,返马来半岛西南端的甘蔗岛。从新莽(公元9年—24年)到东汉(公元25—220年)间,船队以丝绸、茶叶等与藩国易物,换舶来品象牙、硫磺等,显示天威的同时,也促进了中华民族与海外邦国的文化联系。至此,合浦郡五城已增至“户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,口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七”,除了伏波将军留守疆土的将士之外,其中很多人口是汉初合浦置郡、开航海路征调过来的,而这些人正是合浦郡开基置业的先锋,为此后的两千年文明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,也突现出北部湾传统文化浓厚的海洋特征和开放精神。
8 D+ |9 m! _  N* B  |" C! \
       二举南珠文化。在历史上,南珠被称为合浦珍珠、廉珠等,以其细腻凝重,光润晶莹,浑园剔透,被历代皇朝列为“贡品”。先秦“以珠易米”的商贸活动而被世人称为“珠玑”,从秦起地方利用南珠进贡皇帝,后汉己盛产珍珠,历代皇帝均派内监到合浦廉州监守珠池,开采珍珠,进贡皇上。明朝是合浦珍珠开采的鼎盛时期,最多一次是弘治十二年(公元1499年),采捕天然珍珠达“二万八千两”。由于古时开采珍珠在合浦设珠场八寨,集中于合浦白龙城剖贝取珠,珠贝壳堆成城墙,故有“白龙珠城”之称。而东汉以“合浦珍珠”形成的故事传说、杂记和史记等广为流传,如“合浦珠还”、“割股藏珠”、《还珠赋》、白龙城、“鱼公主滴泪成珠”“合浦公主”等。唐人马总说“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”,《广东新语》有“西珠不如东珠,东珠不如南珠”之称,鲁迅在《<如此广州>读后感》指出:“汉求明珠,吴征大象,中原人历来总到广东去刮宝贝。”可见,南珠在历史上确实是弥足珍贵的,它不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贵,还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,而不愧为“世界珍珠之王”。南珠文化对北部湾地区影响深远,直到今天,各种以珍珠、南珠、明珠或采珠为名的街道、店铺、市场、村落等等,无不映照着悠久灿烂的南珠文化,也彰显出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。

      三举商贸文化。合浦置郡伊始便作为岭南地区中心之一,《后汉书》载,“自秦汉置郡,声文明至盛,媲美中朝,岿东南一大都会也。”江河汇聚于海之处,合浦得名如此,也正以此地理优势,成为汉代商业繁荣、物产丰饶的一大都会城市。清初《广东省志·廉州纪事》说,“唐宋以来,夙称繁富,前永明期间,甲科尤盛。”乾隆《廉州府志》则说,“各国夷商无不航海梯山源源而来,……实为边海第一繁庶地。”可见两千年来合浦一直是商贸发达的地方。难怪乎,廉州珠市与广州花市、东莞香市、罗孚药市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市。再者,《续资治通鉴》说到,“先是廉州之盐,分令钦、横、宾、贵、浔、梧、藤、象、柳、容等州转至横山仓,然诸州科民则苦富民,差吏则杂私贩,往往陷没留滞。”古代廉州盐是官府的重要物资,是两广和西南内地诸省民众的生活必需品,他们祖祖辈辈通过肩挑背抗,商人则以马帮为工具,跋山涉水,千里迢迢,甚至冒着被官府惩罚、土匪打劫的危险,而来合浦、钦州、防城沿海一带运盐,至今仍流传着担盐佬的故事。宋代钦州博易场是古代规模最大的中越贸易市场,“博易”,就是商品交换、贸易,博易场是宋朝在钦州设置的地区与国际之间的贸易场所,由于当时北宋同辽、金、西夏之间不断发生大规模的战争,北方交易终止,而不得不开辟南方贸易市场,以获取战备物资。1079年,北宋与交趾战争结束,双方贸易恢复,钦州官民即在钦州城外的东江驿(今大路街)设立“博易场”,时贸易数额巨大,动辄数1000缗(每缗1000个铜钱),吸引交趾人,以及西南内地的商人前来贸易。尤其到了乾隆年间,商贾云集经商,钦州街道两旁店铺林立,车水马龙,各地设立的会馆多达83家。再到清末,《烟台条约》使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并发展为重要的沿海商埠,而与广州、上海、天津等海港进入近代化。这都说明着北部湾地区自古就是祖国对外贸易频繁的前沿阵地之一。9 s# |* O6 t) K

     四举风俗文化。钦廉原为百越之地,早期土著是壮族先民越人。后因历代南征战争和官府派遣而留下大批戍守将士、落籍官员定居,不断繁衍而形成了一个个汉人族群。又经宋元后,商人、工匠、难民、流官等汉人的到来,而使得汉族人口不断发展壮大。钦廉主体居民即为广府和客家民系。就广府文化来说,作为岭南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的广府人,海外流传着这么一句话:“太阳在粤人社会上永远不落。”天生就最具开放性的广府人,聚居两广沿海地区,遍布海内外,有着冒险、务实、创新精神,敢为天下先,政治观念较弱,商品意识却很强,而且性格比较乐观,广府人在学术研究常有惊天动地的发现,如陈献章、康有为、梁启超、岑麒祥(合浦人)等。客家人是最迟进入岭南的民系,他们的口头禅是,“有咸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。”由于是“后来者”,与广府人不同的是,客家人不得不居住在贫瘠的山区,随着耕地与人口的矛盾日益加深,而带着中原记忆集体迁徙,并浓缩为刻苦耐劳、自立自强、团结相助、崇尚读书的民风,这与广府人的重商情结大不相同。客家人怀着悲切虔诚的精神高度,国家和宗族观念非常强烈,故而,主政广东的多是客家人,如民国时期历届省主席丘逢甲、胡汉民、陈炯明、黄绍竑、陈济棠(防城人)、陈铭枢(合浦人)、张发奎、黄慕松,解放之后,除外地的陶铸、任仲夷外,叶剑英、曾生、谢非、叶选平、黄华华等也是客家人。相对于客家人来说,在早期开发岭南到中国现代化路上,广府人一直走在前面。当然,由于两大民系长期的密切活动,互通有无,以至今天,在北部湾地区已经很难分出谁是广府谁是客家,只能简单以母语来划分,如粤语与客家话。但是,粤剧、采茶、跳岭头、鹩剧、海歌、八音、唱春牛、舞麒麟、舞青龙、竹马舞、耍花楼、木偶戏、烟墩大鼓等民间艺术,骑楼建筑、客家围龙屋、饮食习惯、语言礼节等文化形态,不论是广府或客家,都在交相辉映中各自欣赏着。7 B* l/ s3 y% [6 _7 h5 R

    其他如丝绸文化、军旅文化、宗教文化、流放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均突出地表现为钦廉地域性,合浦平原一直有养蚕纺织的传统,而伏波将军马援、南越王陈伯绍更是对地方文明起到很大作用,在当地香火旺盛的寺庙中隐隐可见佛释之道仍在影响着民众的信仰,苏东坡移廉州上谢表题诗多首而昭示着这片文气十足之地。钦廉拥有如此辉煌的文化瑰宝,理应成为每个钦廉人为之自豪的一件事,但是,据笔者见闻所知,几十年来,钦廉人尤其是钦廉文化人,非但丧失这种自豪感,且还与人帮闲,在破坏钦廉历史文化的完整性方面不遗余力,更有甚者,为着眼下的经济利益而推倒种种文物古迹,这些不是笔者所愿意看到的,也是令人极为痛心和恼怒的。而更为痛心的是,看着一代代年轻人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淡漠,以及将要驾鹤归西的文化老人,我们面临的将不仅只是青黄不接的文化绳索,还会被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绳索绞刑而尽。钦廉文化的复兴,就必须得有人牺牲,没有不流血的革命,也没有不流泪的生活。因此,笔者呼吁敢于承担历史使命的文化英雄在这个时代出现,在钦廉故地重新寻回记忆,打开紧锁多年的死结,使我们的乡亲不再担惊受怕!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